1. 您的位置:首页 > 站群资讯 >内容

互联网科技资讯:枸杞咖啡难“续命”,百年同仁堂的真问题

出品|财经新知

作者|魏宇奇

编辑|明非

玻璃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中草药,实木雕刻的内部装饰在灯光的映衬下透露出一丝古朴的气质;整体分为三层,将中医理念中的“象、食、养、医”逐一体现,角落里还摆放着数台24小时售药机。初看之下,这家名为“知嘛健康”的店面,像是一家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的中药店。

然而事实却远非于此。

这家店除了造型古朴的装饰、肉眼可见的药材外,还设置了醒目的西点自助选购式咖啡厅,当你面对一杯杯枸杞拿铁、玫瑰拿铁、罗汉果美式、肉桂卡布奇诺搭配西点时,你一定会在这是中药店还是咖啡店之间左右摇摆。

当你知道这家店的庐山真面目之后,就不会有疑惑了,这家店的背后“靠山”正是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名为“知嘛健康”。“知嘛健康”是其2019年创立的新零售品牌,初步计划在北京布局300家门店。

官方对让人有些云山雾罩的模式做了这样的介绍:致力于运用数字化技术,以人、货、场多元化维度为核心不断创新,通过线下超级体验店与线上业务相结合,专注国潮养生新主张,充分发挥传统老字号优势,为用户提供精准健康全周期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看起来,卖咖啡只是一个引子,同仁堂想要的是通过咖啡为门店的理疗区和诊疗区引流。

同仁堂对此表示“在大流量中,一定存在有健康问题的消费者,他们需要深度的咨询及医疗。”

同仁堂此举无疑踩中了当下的养生、大数据、新零售等多个热点,但能否征服消费者仍是一个疑问。

实际上,这并不是同仁堂的第一次跨界,它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中药界。

2014年12月,一手缔造了小米奇迹的雷军在联想内部作过一次复盘。在讲到产品时,雷军提到了同仁堂,“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怎么办一个百年企业呢?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同仁堂。”

在一年后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雷军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再次提到,“我们专门去考察过同仁堂,为什么他们能屹立300年不倒,这也是小米未来发展的方向,做让人放心的国货”。

同仁堂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然而,如果雷军现在再去看看同仁堂,或许就不会得到这么大的启发了。这家有351年历史的老字号,已经走到了悬崖边。

如今的同仁堂,不仅业绩持续下滑,质量问题更是屡上热搜,花样频出的跨界动作虽然表明了这家老字号的满满求生欲,但这在负面消息频出的映衬之下,给同仁堂带来的只有更多的压力。

同仁堂要如何走过下一个百年?

疫情难做遮羞布

翻开同仁堂的2020年的半年报,令人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业绩表现或者公司发展,而是随处可见的“受疫情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对医药的业绩带来了影响。

由于疫情创造了大量防控药物及用品的需求,导致相关企业的业绩因此实现了大幅增长。如医疗器械领域的的鱼跃医疗,上半年营收的同比增速就上涨了36.74%,为34.21亿元;净利润同比暴涨109.86%,达11.19亿元。

不过受益于疫情的终究只是个别细分行业,从医药行业整体的角度看,多数企业还是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A股生物医药行业总计有15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0年半年报。其中,73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去年出现增长,占比不足50%。与此同时,截至8月23日,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有21家的股价跌去了超20%。

不幸的是,同仁堂不仅生在了整体表现并不好的医药行业,其所处的中医药领域更是本次疫情的重灾区。具体到业绩上,上半年中药行业上市公司中,七成以上出现了业绩负增长,同仁堂正是其中之一。

据同仁堂2020年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的营收为60.04亿元,同比下降16.11%;净利润4.80亿元,同比下降27.28%;扣非净利润4.76亿元,同比下降27.36%。

对于业绩为何下滑,同仁堂给出的解释正如上文所说的“受疫情影响”。

疫情确实对中药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多数企业的业绩也因此不理想,但同仁堂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原因,却并不全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因为早在2016年时,同仁堂业绩的增速就出现了下滑。2016年-2018年其扣非后净利润的增速,分别为4.85%、9.75%和0.22%,2019年则出现了负增长。

2018年,其营收增速则从2017年的10.63%降到了6.23%。到了2019年,同仁堂的业绩进一步恶化。

2019年上半年,同仁堂的净利润虽然取得了3.33%的同比增长,达到6.61亿元,但营收增速却同比下滑了1.52%,为71.57亿元。2019年全年的业绩则延续了这个趋势,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32.77亿元、9.8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下降了6.56%、13.12%。这也是同仁堂自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双同比负增长的现象。

走过351个春秋的同仁堂,目前以生产和销售传统中成药为主业,常年生产的中成药超过 400 个品规,覆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类别。

如果把同仁堂的产品按照治疗领域进行划分,可分为心脑血管类、补益类、清热类、妇科类以及其他类。同仁堂的业绩出现下滑,正是与这些产品的销售疲软有关。

2019年,补益类、妇科类产品、其他类的销售额分别为12.88亿元、3.1亿元、23.84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2.35%、8.5%、22.27%。与此同时,补益类、其他类产品的毛利率也有所下滑,分别比2018年同期减少2.14%以及9.59%。

如果与其他同业做对比,同仁堂的表现处于什么水平就体现的更加清晰。另一家老字号云南白药2019年的营收是同仁堂的两倍多,为296.65亿元,同比增速为9.8%;净利润则是同仁堂的近五倍,为41.84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9.75%。

由此可见,即便没有疫情,同仁堂业绩出现下滑也是大概率的事。

百年品牌被“透支”

传闻康熙年少时曾得过一场怪病,全身红疹,奇痒无比,御医束手无策,康熙因此心情抑郁,便微服出宫散心。不料一家小药铺的郎中只开了便宜的大黄,嘱咐泡水沐浴,不过三日便治愈了怪病。为了感谢郎中,康熙写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并送给他一座大药堂,起名“同仁堂”。

拥有351年历史的同仁堂,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央视2001年的收视冠军《大宅门》,便是以同仁堂为原型。

同仁堂对于名声在外这一点也毫不讳言,其在2019年的年报中就这样表示:同仁堂品牌始创于清康熙八年(1669 年),在 350 年来的传承发展中,同仁堂人始终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坚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标准,秉承“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初心,视服务人类健康为己任。

深厚的底蕴,一度是同仁堂的制胜法宝。自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2年成立以来,这家百年老店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内,其增长速度进入了快车道,在外与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并称为“中药四虎”。

近年来同仁堂更是频频登上热搜,不过这对同仁堂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这些热搜几乎都是负面消息。

仅在2017年这一年,同仁堂旗下企业就因各种质量问题被曝光超10次,涉及的企业分别为同仁堂银川药店有限公司、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同仁堂健康药业(福州)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建新药店公司,其中,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上“黑榜”次数高达7次。

影响最大的,当属2018年的“过期蜂蜜”事件。

2018年12月,江苏电视台曝光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其将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回收,表面宣传是“退给蜂农养蜜蜂”,实际上则是送入原料库。同时,据执法人员介绍,今年10月该企业还曾更改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产品“寿命”。

虽然被媒体曝光的生产商并不是同仁堂本尊,而是与其子公司有合作关系的“盐城金蜂食品”,但还是对同仁堂造成了负面影响。最终,同仁堂在道歉后,又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撤销了“中国质量奖”称号。

这些看似复杂且数量众多的负面事件背后,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无论是过期蜂蜜事件,还是2017年的密集上黑榜,涉事主体都是同仁堂的子公司或合作方,这表明同仁堂在内部管理上,存在监管不严的现象,且存在已久。

这或许是由于同仁堂近年来体量的急速增长所致。如今的同仁堂已成为拥有七个子集团、两个院和多家直属子公司,2400多家零售终端和医疗机构,36个生产基地、110多条现代化生产线,集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医疗服务三大板块于一身的大型中医药集团。

扩张对企业来说虽是好事,但如果监管系统的建设不到位,反而会拖累企业发展。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此表示,同仁堂的在食品安全把控方面的意识及质量内控体系方面的建设力度,依然有待提高。

同仁堂在财报中也曾做出过这样的描述,“各生产基地落实从原材料、生产过程、市场反馈到售后服务全流程的质量管控汇总与分析,确保质量管理落实到位。”

即便如此,同仁堂的品牌仍难逃被透支的命运。

谁来拯救同仁堂?

实际上,对于自身面对的困境,同仁堂并非没有感觉,而且已经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早在2001年,同仁堂就进军了药妆领域,成立了同仁本草亚洲护肤中心,推出了同仁草本、丽颜坊和伊妆等多款产品。

拥有传统老店品牌、中草药研究经验加持的同仁堂,理应取得不错的成绩,但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如今这些产品已鲜有踪迹。

相似的事还发生在饮料行业。2015年,同仁堂推出了两款草本饮品,同仁堂凉茶、玛咖乌龙茶,前者售价5.5元,后者则高达8.5元,远高于其他同类产品。最终即便是有百年品牌做背书,同仁堂还是未能如愿。

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同仁堂居然做起了直销,在2017年拿下直销牌照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直销模式运营。据了解,其向商务部报备审批通过的直销产品多达52款,包括灵芝孢子粉提取物胶囊、茶多酚维C胶囊等保健品。

且不说同仁堂能否凭借与其他直销企业相似度如此之高的产品杀出重围,名声不佳的直销模式对同仁堂的品牌无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何况权健、天狮殷鉴不远。

总的来看,同仁堂并不像某些企业那样麻木,甚至可以说是慌不择路,求生欲满满。然而这些尝试最后大多都草草收场的原因,或许才互联网科技资讯是其真正应该去改进的地方,那就是一直以来占比过低的研发投入。

很难想象,在北京同仁堂集团成立至今的二十余年中,其主力产品仍然是已有几十年历史的安宫牛黄系列、同仁牛黄清心系列、同仁大活络系列、六味地黄系列、金匮肾气系列。不仅如此,这些产品甚至没有任何一项专利。

这表明同仁堂在研发上一直处于弱势,从实际投入上看也是如此。2019年其研发投入在总营收中的比重仅有1.82%,在中药行业内并不算高,研发投入金额更是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可以说如今的同仁堂,只剩下了这块金字招牌。

其实,拥抱变化,紧跟时代潮流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绝非坏事。但与在模式上花样百出,为吸引年轻人极尽之能事相比,实实在在的产品上做创新,让自己保有源源不断的产品生命力才是硬道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otadmin.cn/changjianwenti/22216.html